刘炳海:上下同欲者胜
在同行看来,刘炳海是一个技术型人才,在员工看来,他是一个专家型总经理:他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一名工程师,还下海创立了合肥科大立安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立安)。
中国科大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世界四大火灾实验室之一,也是科大立安的技术来源,还为企业提供信用背书。因此,在国内高大空间场所火灾早期探测与自动灭火领域,科大立安有其独特的优势。
过去,刘炳海从事火灾探测和灭火领域的研究。而在科大立安成立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技术开发上。
目前,刘炳海虽并不直接从事科研项目,但仍然密切关心行业内技术、产品创新与应用。在他看来,科技创新企业关键是将产品做好,他从未忘记自己是科研人员出身。从负责产品研发到公司运营,职能转变让刘炳海对于责任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转变过程中,由于自身性格内向,会有点被逼无奈,我只能硬着头皮去闯,这或许就是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刘炳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管理者所面临的困难,很难用简单语言描述。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更多快乐与满足。
1997年,科大立安接到一份颇具影响力的订单为人民大会堂消防系统进行改造。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科大立安经历了不少波折。比如,因为没有相关行业标准,人民大会堂组织多次论证会却迟迟无法下结论。科大立安将“大空间早期火灾探测与联动扑救系统”的定型产品送往国家消防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质量检验,却发现根本没有相关检验标准。为了拿下这一订单,科大立安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图像型火灾探测器企业标准,并成为行业开拓者。
在随后的日子里,科大立安的产品还在中央电视台、奥运会、世博会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现在,科大立安已成为业内标杆企业。
在刘炳海看来,商场的节奏和人际交往,与作科研有着极大不同。自然科学规律是相对固定的,比较好掌握;而与人打交道则要难得多,因为每个个体都不同。
创业之初,科研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为了跨越障碍,科大立安始终面对产品研发、团队建设、市场推广等诸多层面的挑战与困难。
“最大的困难就是从技术思维向管理思维的转换。”刘炳海说,科研人员创业的重点在于角色转变。科研人员要潜心作研究,开发更先进的技术,企业家则需要多方面思考问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时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原则。
两者目标一致,是产学研转化链条上相互配合的两个阶段,要么科研人员成功转型为企业家,要么科研人员与企业家密切配合,如此,创业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话可对科大立安团队建设的高度概括。刘炳海谈到,团队建设要以一个原则为导向,那就是:产生合力,达成目标,最终将工作做好。这是基本准则,也是衡量团队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尺。尊重、沟通、信任、激励和协调是团队建设最重要的五点。
“换句话说,团队建设就是组织者把台子搭好,让团队成员把戏唱好。”刘炳海说,这是一个创造良好沟通环境、合理分工、各尽其才的过程。
刘炳海谈到,在市场竞争中,科大立安目前在业内的口碑是“最贵+最好”,从不以低价取胜。消防企业肩负着社会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重任,容不得质量的瑕疵。
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常犯的错误是过于自信,决策时亲自参与,导致用技术思维考虑企业管理问题。科大立安经过长时间管理磨合,随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高层管理人员决策分工明晰,已有很大转变。
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放开胸怀让其他力量参与进来,时刻提醒自己市场需要才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刘炳海谈了一个他所了解的真实案例:在某公司,创业科学家引入一位职业经理人作CEO。但在关键决策时刻,科学家还是忍不住要决策,结果矛盾不断,最终导致公司撤掉职业经理人。虽然技术和产品不错,但这家公司却发展得并不理想。
“我相信,同类型的其他企业也同样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因为这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刘炳海说。科大立安的技术背景带来了科研优势,帮助其将更先进的技术转化为产品,服务于客户。“科技创造现代安全”,这也是科大立安的一则理念。
如今,科大立安有效解决了高大空间火灾早期智能探测及联动扑救的国际性难题,在高大空间特殊场所消防市场份额多年来保持行业领先,尤其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标志性建筑中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其代表性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大剧院、广州亚运会、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武广高铁火车站及中央直属棉花储备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标志性建筑。
刘炳海表示,目前,科大立安已经开启IPO进程,为登陆资本市场作好了充分准备;未来,科大立安将继续走自主创新与产学研联合的发展之路,以行业需求为引导,搭建行业应用集成平台,成为提供火灾安全、工业安全、环境安全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分享发布,如发现有侵犯版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